一、什么是皈依?皈依有什么意义? 皈依指三皈依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;出家法师传授皈依,代表三宝来举行仪式,叫做传授三皈依。皈依就是皈投、依靠,好比遭受不幸的人“投亲靠友”,寻求他人在物质方面的救济和精神上的安慰。如同孩子在病痛中对母亲的需要和思念,就是皈依之心,这是从情感上来类比的;又如一个人走在漫漫大漠之中,迷惑与恐惧交加,最想要的就是找到一位熟悉道路的向导,跟着他走出去,这种内心的状态,也是皈依心。皈依三宝,就是对三宝的信任与依靠,核心是对佛法的皈依。皈依三宝就是投靠佛、法、僧,寻求心灵上的指引和帮助,解决生命的终极问题。 二、皈依之后什么好处? 人的心一直在漂泊不定,一直在起烦恼,所以需要一个心灵的皈依处、心灵的寄托处,皈依就是心灵的回归。心灵回归之后,内心就有依靠,有力量,有佛法的力量、善良的力量,人就会有稳定的力量,这样为人处世就能够坚定。皈依了,心就有家了;人生得不到答案的问题,就有方向了。 三、学佛一定要皈依吗? 是的,学佛应当先皈依,皈依好比入学,从此就正式成为佛的学生了,要真正开始学习了。不皈依,只是佛法爱好者,不是佛法的学习者、三宝的追随者,想看经书就看一眼,不想看就不看;或者有选择地挑自己相应的部分去了解,对其他部分就怀疑和摒弃。皈依就如起誓,把自己的愿坚固下来,策励自己拿出诚心和勇气去学习佛法,引导自己的生命。 四、到哪里皈依?皈依有什么要求和条件?皈依一定要受戒吗? 皈依没有任何门槛和要求,只要诚心学佛,就都可以,皈依需要的是一颗希望向佛陀学习、希望用佛法来改变人生的心。有僧团住持的正规寺庙就可以传授皈依,可以向寺庙了解授皈依的时间及流程。 皈依后有三条基本要求:不再皈依其他宗教或神鬼;不再皈依外道典籍;不再皈依外道教徒。皈依前最要紧是了解皈依的内涵,可学习《皈依三宝的意义》。皈依与受戒是分开的,皈依不一定受五戒,五戒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分别受。 五、什么是“皈依体”?什么情况会失去皈依体? 皈依体是内心的一种状态,它无形无相,却有力量防护、改变我们的心念。譬如一个人看了恐怖电影后,自己走在路上,就容易觉得心惊胆战,一点风吹草动就会非常害怕,就是在看电影时内心不知不觉领纳了一种心理状态,近似于“体”。得到皈依体,遇境会不自觉忆念三宝、依教奉行。 如果皈依后舍弃了三宝,就失去了皈依体,那就需要重新皈依。 六、不去寺院做三皈依,只是自己在心里像发愿一样皈依三宝,这样算是皈依三宝了吗? 这不能说不算,但到底有几分,就不一定。世间有个笑话,某人对自己的朋友说:“我非常非常想见你,如果今晚不下雨,我就去看你。”那么他的这个“想”,有多少力量呢? 真正的皈依是心,徒有形式没有内涵的皈依没有太大意义。若至心恳切,则庄严的形式是最好的增上缘,能够进一步策发内心的恭敬与信心;缺少了仪式,内心就容易轻忽放任。譬如世间许多契约、誓愿,都要通过一个仪式来完成,其实所有的誓言都在于内心,但仪式能够强化人们的内心感受,坚定内心的力量,内涵与形式都很重要。外在皈依住持三宝,是为了启发我们的自性三宝 七、皈依和修行的关系是什么? 皈依是学佛的开始,参加皈依仪式,就好比请众人见证,自己誓愿以三宝为师。从此,应逐渐学习佛法,改善身语意,要时时提醒自己“我是一个佛弟子”,依据佛法的标准去行事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时时存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事。 皈依并非一个资格证明,有了这个就算数了,它是需要不断学习,落实到身心上的。如果皈依了三宝,却没有学习佛法、跟随佛法去实践,那么也就难以得到佛法的利益。 八、能否在不同的寺庙多次参加皈依? 皈依,有内心的皈依,有仪轨的皈依,后者是为了辅助和增强前者。内心的皈依,应该天天做、时时做,令皈依心不断长养。如果有机缘参加多次仪轨上的皈依,也是可以的,目的都是为了增长皈依心。 但有人在各处道场多次皈依,并非为了学修,而是心不安稳、追求虚名,四处跑道场,只增长了谈资,却没有依止任何一个道场踏实学修,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,不仅得不到皈依的利益,反而容易造恶业。 皈依好比入学,一个人可以在很多个学校学习,也可以多次皈依。但是,正如学生入学后必须要学习一样,皈依后也不是就完事了,而是要常常去寺里亲近三宝、修学佛法。如果仅仅是为了拿皈依证而多次皈依,皈依以后也不去学习,那就反成损害了。 九、如何理解皈依戒里面的第二条:不皈依外道典籍?接触佛法以外东西的度该怎么把握? 信仰佛教后,生命唯一的皈依就是三宝,此为最终的归宿、方向,不能再皈依其他宗教。皈依之心,是托付无限生命的信任与坚定。 对其他传统宗教或世间的经典、圣贤,都应当恭敬尊重,不是不能看不能读,而是不能皈依其思想。任何有益于众生的知识,佛弟子都可以学习,这与皈依之心是不同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关于“皈依”的九大问题,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