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隱藏
止痛藥吃太多:適度使用的重要性
止痛藥多久吃一次:遵守醫囑,避免過度依賴
止痛藥多久生效:不同藥物見效時間
止痛藥副作用:了解並防範潛在風險
止痛藥間隔:合理安排服藥時間
疼痛是生活中普遍常見的問題,疼痛並不是一種疾病,而是健康出現異常的警訊;無論是頭痛、牙痛、經痛或是肌肉酸痛,止痛藥常成為我們家庭備藥的首選;如何停止疼痛,正確使用止痛藥,避免副作用困擾?今天【醫師好生活】專業醫師分享並深入探討止痛藥的種類、止痛藥的使用,從劑量、服用間隔時間、到止痛藥副作用;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實用的醫療資訊。
止痛藥的種類
一般常見的止痛藥分為4大類,包括:
(1)乙醯胺酚類(Acetaminophen):乙醯胺酚類是屬於中樞止痛藥.主要作用是阻斷中樞神經訊號,消除疼痛感;緩解疼痛症狀包括:頭痛、牙痛、咽喉痛、關節痛、神經痛、肌肉酸痛、月經痛等;乙醯胺酚類的中樞止痛藥,如:普拿疼(Panadol)、愛舒疼錠(Acetal tab)斯斯感冒膠囊(Suzulex a capsules)等;一般綜合感冒藥、感冒藥水及退燒藥大都含有乙醯胺酚類成分,主要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前列腺素的合成;乙醯胺酚類藥物具有退燒、止痛作用,但不含消炎成分。
(2)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Steroid)
類固醇,又稱為「腎上腺皮質素」,號稱「美國仙丹」;類固醇是強力抗發炎劑,可穩定發炎細胞、抑制發炎物質的合成、儲存及釋放;類固醇的藥理作用,包括:組織傷害所引發的發炎及過敏反應,幫助活化嗜中性白血球,具有穩定的作用;類固醇藥物在臨床上大多使用於治療緩解症狀。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,包括:類固醇激素,如:hydrocortisone、prednisone、dexamethasone等;臨床上類固醇消炎藥的應用及治療,包括: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、皮膚炎、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紅斑性狼瘡、腎病候群、腸炎、潰瘍性結腸炎、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、自發性血小板低下、紫斑症、牛皮癬、脂漏性皮膚炎、腎上腺功能異常及內分泌不足問題等。
類固醇消炎藥雖然可以有效減輕發炎反應,但長期或不當使用類固醇,可能會導致發生副作用,包括:免疫抑制、弱化免疫反應、骨質疏鬆、消化道潰瘍等。因此,使用類固醇消炎藥時,應該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,根據具體的病情和需要進行劑量調整。
(3)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on-steroid anti-inflammatory drug,NSAID)
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與類固醇消炎藥(steroid)作用不同;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主要用於減輕疼痛和抗發炎、鎮痛和解熱作用的藥物;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抑制體內的脂質氧化酶(COX)酶,減少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的合成;可幫助減輕發炎反應和緩解相關症狀。
如您出現發燒、頭痛、經痛等症狀,建議服用乙醯胺酚類(Acetaminophen)藥物;如出現較嚴重的發炎紅腫所引起的疼痛,外傷、手術後引起的疼痛,比較建議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;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,通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、發炎和解熱等症狀;一般常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,包括:
布洛芬(Ibuprofen):除布洛芬Ibuprofen外,如日本EVE也含有Ibuprofen成分。布洛芬(Ibuprofen)可幫助緩解發燒、偏頭痛、牙痛、經痛、肌肉痠痛及疼痛、關節炎、手術後或外傷疼痛等;另外也可幫助感冒、流感所引起的發燒及各種疼痛不適症狀。
阿斯匹靈(Aspirin):阿斯匹靈(Aspirin)可經由阻斷造成疼痛及發炎物質前列腺素的生成,幫助止痛及抗發炎反應,並具有退燒、解熱作用;可預防血栓的形成。近年來研究發現阿斯匹靈(Aspirin)除解熱、鎮痛、抗發炎及預防心血管疾病外,還可能有預防癌症等功效。
萘普生(Naproxen):如Aleve,成份為萘普生(Naproxen) 具有止痛、退燒、抗發炎作用;適用於非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發炎疼痛,包括:輕微支氣管炎、扁桃腺炎、急慢性風濕關節炎、關節局部腫脹、僵直性脊椎炎、脊椎炎、椎關節炎、關節周圍炎、上腕肩甲骨炎及骨骼肌不適、腱鞘炎等消炎、鎮痛解熱等。
雙氯芬酸鈉(Diclofenac sodium):緩解發炎及發炎反應所引起的疼痛,主要適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、骨關節炎、偏頭痛、經痛所起的疼痛、腫脹及發炎等症狀。
(4)鴉片類止痛藥(Opioid analgesics):這類鴉片類止痛藥 (opioid analgesics)是屬於成癮性麻醉藥品,因此又稱為「麻醉性止痛藥」;鴉片類止痛藥物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,如患者出現中度或重度疼痛時,如:癌症或非癌症的慢性疼痛等,可能必需使用鴉片類止痛藥(Opioid analgesics)來治療較嚴重的疼痛。
鴉片類止痛藥(Opioid analgesics)在台灣歸類於1級~3級管制藥品,屬於醫師處方藥;鴉片類止痛藥包括:嗎啡(morphine)、鴉片(opium)、可待因(codeine)、舒痛停(Tramadol)、配西汀(pethidine)、阿華吩坦尼(alfentanil)、吩坦尼 (fentanyl)、羥二氫可待酮(oxycodone)、二氫嗎啡酮 (hydromorphone)及丁基原啡因(buprenorphine)等。
止痛藥吃太多:適度使用的重要性
止痛藥能有效緩解各種疼痛,但止痛藥吃太多過量使用可能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;適度的正確使用止痛藥是重要關鍵;一般來說,成年人使用乙醯胺酚類藥物(Acetaminophen),如:普拿疼(Panadol)、愛舒疼錠(Acetal tab)斯斯感冒膠囊(Suzulex a capsules),每天不可超過3000毫克;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如:布洛芬(Ibuprofen)或日本EVE藥物含有Ibuprofen成分,每天最大劑量為2400毫克;止痛藥吃太多可能造成肝損傷、胃腸道出血、腎臟功能受損等問題;鴉片類止痛藥如:可待因和羥二氫可待酮(Oxycodone)有高度成癮性,過量使用可能導致成癮和依賴。
止痛藥多久吃一次:遵守醫囑,避免過度依賴
止痛藥的服用間隔時間,應根據止痛藥的種類和醫囑來決定;一般情況下,乙醯胺酚類藥物(Acetaminophen)每4~6小時可服用一次;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如:布洛芬(Ibuprofen)則每6~8小時可服用一次;在服用這些止痛藥時,請務必遵守包裝上的說明或醫師的建議,以避免過度使用。
如果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,應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,評估必要性和安全性;過度依賴止痛藥可能嚴重損害健康,長期止痛藥吃太多還可能導致藥物依賴性和耐藥性變差。
止痛藥多久生效:不同藥物見效時間
不同的止痛藥見效時間各不相同,一般來說,口服的乙醯胺酚類藥物(Acetaminophen)如:普拿疼(Panadol)、愛舒疼錠(Acetal tab)斯斯感冒膠囊(Suzulex a capsules)通常在30~60分鐘內開始生效;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如:布洛芬(Ibuprofen)、阿斯匹靈(Aspirin)和萘普生(Naproxen)則大約在20~30分鐘內開始生效。
如果疼痛沒有在預期時間內得到緩解,不要急於增加劑量或服用間隔時間;可先確認是否正確服用藥物,如:在空腹或飯後服用等問題;服用方法及間隔時間都檢視確實正確,但疼痛持續未獲得緩解,應諮詢醫師,進行評估合適的解決方案。
止痛藥副作用:了解並防範潛在風險
各種藥物都有潛在的副作用,止痛藥也不例外;乙醯胺酚類藥物(Acetaminophen)如:普拿疼(Panadol)、愛舒疼錠(Acetal tab)斯斯感冒膠囊(Suzulex a capsules)的主要風險是肝損傷,尤其長期過量使用時,可能導致肝衰竭;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如:布洛芬(Ibuprofen)、阿斯匹靈(Aspirin)和萘普生(Naproxen)則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、胃潰瘍、腎臟問題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如屬肝、腎功能不良者、胃潰瘍或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的患者,應遵循醫師指示,謹慎使用止痛藥。
為避免副作用的風險,建議在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時,可配合食物以減少胃腸道刺激,避免長期止痛藥吃太多或高劑量使用,應定期檢查肝臟和腎臟功能;如果出現嚴重不適或疑似過敏反應,如:呼吸困難、皮疹等,應立即停止服用並盡快就醫、診斷與治療。此外,如服用醫師處方的鴉片類止痛藥(Opioid analgesics),雖有止痛作用,但容易產生副作用,如:噁心、嘔吐、嗜睡、皮膚癢、便秘等,隨著劑量的增加,可能副作用會更加重;因此,使用這類藥物時應避免同時喝酒,不可自行調整劑量;服藥後可能產生嗜睡作用,不可操作機具及開車。如疼痛無法緩解,應與處方醫師聯絡、回診;服用這類止痛藥不可與其他藥物一起擺放,應確保不會重複服用或誤食;未使用完的鴉片類止痛藥,應繳回原醫療院所;避免不當使用造成副作用,或誤用、濫用等情況。
止痛藥間隔:合理安排服藥時間
合理正確的安排止痛藥的服用間隔時間非常重要,可確保藥效持續外,更重要是要避免服用止痛藥過量;一般來說,乙醯胺酚類藥物(Acetaminophen)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布洛芬(Ibuprofen)的服用間隔至少應為4~6小時。如果疼痛持續且需要再次服用止痛藥時,務必計算好上次服用的時間,避免重複服用。
對於長期疼痛患者,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時服藥,以保持穩定的止痛藥物濃度,減少疼痛程度的波動幅度太大;但必需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使用,不可自行調整藥物劑量和服用間隔時間。如果對止痛藥有任何疑問或不適,應諮詢醫師建議。